非洲 > 非洲人口概况

非洲: 非洲人口概况

2013/09/11

 

非洲的人口急剧增加,因而非洲
以后40年非洲城市人口将增2倍
居民分布
班图语言
民族历史
班图人
民族历史
古代班图人的迁徙
班图语系分支
班图文化发源地
以后40年非洲城市人口将增2倍

 

联合国人类住区规划署(人居署)发布最新公告说,根据估计,以后40年非洲城市人口将是现时的3倍,而非洲国家各个城市也将有可能不同程度遭受气候变化导致的极端天气频发现象。


这份题为《非洲城市2010年状况公告:管理、不平等和城市土地市场》的公告谈到,过去10年有约2400万非洲棚户区居民的生活条件有所改良,但在北非地区国家城市棚户区居民由20%减至现时的13%的同时,撒哈拉以南非洲这一数字的降幅却仅为5%。


人居署执行主任霍安·克洛斯说,城市化将是以后几十年内非洲国家发展的趋势,而这一趋势已经成为非洲国家经济增长的引擎。现时,区域及各国政府、当地相关机构等应该重视的重点是如何形成对城市区域的有效管理体系,只有明智的城市管理政策才能将城市化的好处最大化,才能通过这一进程帮助非洲国家摆脱贫困。
谈到日渐严峻的气候变化对城市化的影响,公告谈到,城市化进程中无规律和违背可持续发展准则的做法导致的气候变化将给城市人口带来越来越大的隐患。以布基纳法索为例,近期频发的暴雨已经导致15万民众无家可归,而非洲其他国家的干旱及饥荒也正在迫使大批农村人口向城市涌入,这将严峻影响正常城市化过程,给城市生活及现有城市人口带来巨大压力。


近年来,非洲的城市人口以年均超过4%的速度增长,居世界首位,据人居署估计,到2030年,非洲城市人口比例将达到53%。而与此同时,解析人士表示,快速城市化已经使非洲政府面临最紧迫的管理挑战,特别是棚户区居住问题。
 

非洲的人口急剧增加,因而非洲

区的人口年龄构成相对年轻化。在一些非洲国家一半以上的人口年龄层是不超过25岁。非洲人口增长从1950年的22.1亿增长为2009年的10亿。

语的人种(即尼日尔-刚果语系的一部分)大多数分布于非洲南部及中东部地区。但也有一些尼罗河人生活在东非,还 有所剩无几的克瓦桑语土著(‘桑人’或‘布须曼人’),还有分别生活在非洲南部和中部的俾格米人。班图语为母语的非洲人在加蓬喀麦隆的南部地区。在非洲南部的卡拉哈里沙漠,这些单独的种群被称为布须曼人(也称为卡拉哈里沙漠的独特民族,与“桑人”紧密相关,但有别于“霍屯督”)并且一直存在。桑人其身体特征清楚有别于其他非洲人种,而且是南部非洲的土著人民。俾格米人是前中非班图土著人民。

北非各国人民首要分为两个群体:柏柏尔认和西部以阿拉伯语为母语的人,还有生活在东部地区的埃及人。阿拉伯人于公元7世纪来到这片土地并且将阿拉伯语和伊斯兰教带到北非。犹太血统的腓尼基人,伊朗阿尔斯人,欧洲希腊人,罗马人和汪达尔人也同样生活在北非。在摩洛哥,柏柏尔人仍然占多数,而他们在阿尔及利亚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少数民族。他们还出现在突尼斯利比亚。阿雷格人和其他游牧民族是北非的撒哈拉腹地的首要居民。努比亚人是讲尼罗撒哈拉语,他们是创造非洲东北部古老文明的群体(尽管也有不少人讲阿拉伯语)。

部分埃塞俄比亚厄立特里亚的种族(就像阿姆哈拉人和提格雷人统称为“哈巴沙人”)讲闪米特语。奥罗莫人和苏丹毛里塔尼亚之间的分歧首要是当地的阿拉伯化和非洲南部的土著人(即使苏丹的“阿拉伯人”有一个非洲裔为主的土著种群)。东非的一些地区,特别是桑几巴尔岛和肯尼亚的拉穆岛,容纳了包含整个中世纪和古代阿拉伯穆斯林和西南亚洲的移民和商人在后二战时代的非 殖民化运动之前,白人代表了在非洲的每一个部分。

在60年代和70年代,非殖民化往往导致了欧洲移民的后裔走出非洲,特别是在从阿尔及利亚“黑脚”(此词源于法语,指代阿尔及利亚出生的法国后裔),肯尼亚,刚果,安哥拉莫桑比克和罗得西亚(津巴布韦的旧称)等地开始迁移。不过,白种的非洲人仍然是许多非洲国家重要的少数民族。南非非洲白种人口最多的国家。

南非白人,盎格鲁非洲人和有色人种是现代欧洲最大非洲后代群体 对于英国的殖民地来说,欧洲的殖民化也带来了相对多的亚洲人群体,特别是来自印度次大陆的移民。大规模的印度人社区在南被发现,而小规模种族区现时被发现于肯尼亚坦桑尼亚和其他一些南部及东部的非洲国家。

赤道非洲和南部非洲国家的首要居民,又称班图尼格罗人,据1995年统计,约有23 040万人。是非洲最大民族集团。属尼格罗人种的年轻支系。首要分布在北纬4°以南,包含刚果盆地、 大湖地区、 赞比西河和林波波河流域。北界西起比夫拉湾,东至朱巴河下游(号称班图线) ,南达好望角。首要民族有尼亚卢旺达人 、隆迪人、马夸人、巴刚果人、祖鲁人、马拉维人、绍纳人、科萨人和卢巴人。

班图语言

  班图人语言均属尼日尔 - 科尔多凡语系尼日尔-刚果语族贝努埃-刚果语支,自成一大语群,旧称班图语系。下分7个分支:西北班图 、东北班图 、刚果班图、中央班图、东班图、西班图和东南班图。多保持传统的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分布在赤道东非沿海地区的信奉伊斯兰教,其他地区部分人信基督教。

民族历史

  班图人实行一夫多妻制。部分地区男子行割礼,少数地区存在年龄结群制度。东非和南非的一些畜牧民族喜饮鲜牛血,不吃鱼。刚果班图、中央班图和东北班图多按母系续谱、居住和继承财产,其余则按父系。考古资料证明,班图文化的真正发祥地在东非大湖及刚果河下游地区。公元1世纪东非班图人掌握了制陶术,3世纪已知冶铁技术。7世纪中央班图人掌握了炼铜技术。10~12世纪出现一连贯国家:基塔拉、布霜果、莫诺莫塔帕;稍晚又出现刚果、隆达、布干达、巴卢巴、卢旺达、斯瓦西里等国。

班图农业

  原始班图人为农耕部落,在迁移扩散中,吸取了尼罗特人和库希特人的畜牧文化,还有俾格米人和科伊桑人的渔猎文化,发展了渔牧混合经济。大致以赞比西河为界,在河以北(舌蝇分布区)以锄耕农业为主,多种植玉米、高粱、粟、薯蓣、香蕉和豆类;在河以南(无舌蝇区)以畜牧业为主,饲养牛、羊,兼事农耕。部分地区手工业水准较高,沿海地区贸易发达。赤道非洲各族受到奴隶贸易的劫掠,人口曾经大减。

班图人

班图民族

  为赤道非洲和南部非洲国家的首要居民。又称“班图尼格罗人”。约有23 040万人(1995年)。首要分布在赤道非洲和南部非洲的22个国家中,是非洲最大民族集团。在班图人中,100万以上的民族有40个,在500万以上的民族有9个:尼亚卢旺达人 、隆迪人、马夸人、巴刚果人、祖鲁人、马拉维人、绍纳人、科萨人和卢巴人。

古代班图人的迁徙

  班图人原来住在赤道以北喀麦隆高原,公元初由于受到北方民族的压力,开始向赤道及其以南地区迁徙。由于班图人的迁徙,迫使原来住在这里的俾格米人退入森林,布须曼人和霍屯督人则被迫徙居非洲西南端。班图人的迁徙,大体分为三支。向东迁徙的班图人,一部分在坦噶尼喀境内定居下来,成为当地的首要民族。另一部分,于11世纪到达东非沿海地区,由于受阿拉伯文化的影响,后来形成斯瓦希里人。向西迁徙的一支,除一部分停留于西非并与当地居民综合外,大部在西赤道非洲定居下来,占据了北起刚果河以北和喀麦隆南部,南至纳米比亚(西南非洲)北部的辽阔地区。中间的一支分布在南部非洲的大部分地区。

  班图人的大迁徙,一直持续到19世纪才最后结束。大迁徙导致民族大综合,加快了中、南非洲各民族的的社会发展进程,尤其居住在沿海的班图人与外部接触较多,便利汲取先进文化,先后形成了一些文明国家,重要的有刚果和津巴布韦

班图语系分支

  班图人有自己的语言,属尼日尔 - 科尔多凡语系尼日尔-刚果语族贝努埃-刚果语支,自成一大语群,旧称班图语系。下分7个分支,即西北班图、东北班图、中央班图、东班图、西班图、东南班图和刚果班图。语言学研究的结果表明,持班图语言的民族最开始是发源于二千多年前的喀麦隆,也就是班图语言区的最西北角。可能是因为他们从近东地区学会了种植某种农作物后,由于这种作物的习惯性,他们随之日益朝东、南迁移,最终布满了由此往南的整个非洲大陆。

班图语言

  班图语言最初可能起源于贝努埃河中游峡谷地带,后来扩展到东非的大湖区,再向南扩展到好望角。可以粗略地把班图诸语言分为中部班图语言、东南班图语言和西南班图语言3支。其中比较重要的语言,第1支包含刚果语(使用于刚果、扎伊尔和安哥拉)、卢巴语(扎伊尔)、卢旺达语(卢旺达、扎伊尔)、隆迪语(布隆迪)、卢干达语(乌干达)、吉库犹语(肯尼亚)、斯瓦希里语(肯尼亚坦桑尼亚)、尼昂加语〔赞比亚莫桑比克马拉维(称契切瓦语)〕;第 2支包含绍纳语(津巴布韦)、聪加语(莫桑比克南非德兰士瓦)、茨瓦纳语或称西索托语(博茨瓦纳南非)、索托语(莱索托南非)、祖鲁语、柯萨语(均在南非);第3支有奥旺博语、赫拉罗语(纳米比亚)。应该谈到,斯瓦希里语一直通用到刚果东部。另一方面还有几种混合型交际语或皮钦语,即林加拉语(刚果、扎伊尔)、山戈语(中非)、凡那加罗语(南非)。

  班图语言中最重要的语种是斯瓦西里语(Swahili),它现在已成为东非最通行的语言,坦桑尼亚肯尼亚更以它作为官方语言。

班图文化发源地

  考古资料证明,班图文化的真正发祥地在东非大湖及刚果河下游地区。公元1世纪东非班图人掌握了制陶术,3世纪已知冶铁技术。7世纪中央班图人掌握了炼铜技术。10~12世纪出现一连贯国家:基塔拉、布霜果、莫诺莫塔帕;稍晚又出现刚果、隆达、布干达、巴卢巴、卢旺达、斯瓦西里等国。殖民统治时期,班图人各族分别受英、葡、比等国的控制与奴役,土地也被殖民者抢占。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班图人各族大多已经独立。

班图的畜牧业

  班图人是非洲大陆上的农业民族。原始班图人为农耕部落,在迁移扩散中,吸取了尼罗特人和库希特人的畜牧文化,还有俾格米人和科伊桑人的渔猎文化,发展了渔牧混合经济,大多数人首要从事农业生产。大致以赞比西河为界,在河以北(舌蝇分布区)以锄耕农业为主,多种植玉米、高粱、粟、薯蓣、香蕉和豆类;在河以南(无舌蝇区)以畜牧业为主,饲养牛、羊,兼事农耕。部分地区手工业水准较高,沿海地区贸易发达。赤道非洲各族受到奴隶贸易的劫掠,人口曾经大减。

班图的种族制度

  班图人实行一夫多妻制。部分地区男子行割礼,少数地区存在年龄结群制度。东非和南非的一些畜牧民族喜饮鲜牛血,不吃鱼。班图人各支的社会构成情况不同,刚果班图人、中央班里人和东北班里人中有母系氏族存在,其他各支则按父系续谱和继承财产。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在班图人中广泛流行,赤道东部沿海地区的各族信奉伊斯兰教,其他地区部分人信奉基督教。圆柱形的茅屋和蜂巢式的泥屋是班图人典型的居住形式。

班图人在非洲大陆的分布

  约有8,500万人,操500多种尼日-刚果语系班图语支(参阅班图诸语言〔Bantu languages〕条)的不同语言,大都分布在非洲大陆南端全境。由于班图语各族的文化类型极为不同,民族依据语言区分。但这种语言上的联系,也激起了一种班图诸民族源于一共同地区的说法,语言有力地证明此地区就是今喀麦隆尼日利亚交界地区。学术界认为,非洲大陆现今约有1/3的地方居住着班图人,而这些地方在大约2,000年前曾是另一方面一些群体的聚居区。因之,后来班图人迁徙的因由及其路线曾激起几位人类学者的重视。美国人类学家默多克(George P. Murdock)认为,班图人之扩张与他们希翼获得某些马来西亚粮食作物如香蕉、芋头及薯蓣之类有关,这些作物在班图人迁徙之际也正向西传播于非洲大陆各地。默多克谈到,这些作物使班图人赖以存活并穿过赤道非洲的热带雨林而散布到非洲南部。不过,一种普遍的意见是,班图人的迁徙路线是向东延伸,越过苏丹南部,再往南行穿过东北部大湖地区。

  各族的经济、社会和政治组织形形色色,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他们住地广阔。其传代血统亲属制度、宗教信仰、政治组织的差异也很大。